媒体关注

【广州日报】张偲院士:“下海”还有很多活要干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广州日报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龙锟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3月25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偲获得2019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正在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为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和维护海洋权益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2019年2月,张偲担任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其中,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是该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内容,建成后将为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全生 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实验技术支撑,为安全、环保、经济、科学地利用海洋可燃冰资源提供可靠科技保障,同时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认知其冷泉生态系统发育机理 提供决定性研究途径。

 张偲是在海边长大的孩子,高中便立志献身海洋科研。近四十年来,张偲坚守理想与初心,一步一个脚印,终成为中国海洋微生物、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

 张偲现任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对海洋的热爱与生俱来

 1963年,张偲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张偲在他的高中时代,就萌生了报考海洋大学,献身海洋科研的念头。

 他曾说:“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特别是那些珍奇独特的海洋生物令人着迷。”

 1981年,张偲从海南著名高中——文昌中学,以第一志愿考取了远在青岛的山东海洋学院(现在的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北上求学的路途遥远,他先搭乘长途汽车到海口,在那里换乘轮船的五等舱到广州,再从广州坐火车从上海中转,历时整整七天才到达青岛。

 当他入学时,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前4届学生有3届还在学校就读。这些师兄师姐学习都很拼,深受感染的张偲同样非常刻苦。

 张偲说,因为每月有国家补助的19元5角的生活费,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够用。所以自己上大学时没有太多的想法,主要还是想好好学习。“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也没啥文体特长。”他说。

 顶烈日迎海风 他不曾退缩

 1985年毕业时,张偲和班上大部分同学一样,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跟随谢玉坎教授从事贝类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硕士毕业后就留在所里工作了。1995年9月,他又考取了本单位的博士生,跟随潘金培所长、王宁生教授等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海洋的科研工作有说不出的艰苦。在攻读硕士期间,张偲在三亚鹿回头中科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开展实验研究工作。顶烈日,迎海风,有时甚至会遇上台风、 暴雨,他没有退缩,坚守着自己对海洋科研的初心。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

 读博期间,张偲经过多年积累的学术才华和科研实力得以显现,并获得学术界同行的认可。1996年,中科院南海所选派他前往印度药物工业研究所和印度分子与细胞 生物学研究所学习,1997年张偲获得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和广东省首届“十佳博士生奖”,1998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8年7月张偲作为中科院南海所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顺利毕业,并被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

 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张偲不断调整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本科时的海洋动物学,到硕士时的贝类生物学,到博士时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再到如今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每次调整都遵循中科院“任务带学科”的原则,这也让这个从南海边成长起来的少年,一步一步走进了海洋科研的殿堂。

 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非常有限

 海洋微生物是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生物地化循环的三个生物环节(海洋植物生产者、海洋动物消费者、海洋微生物分解者)中非常关键的一环,是缓解当前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

 张偲所专注的海洋微生物领域,关乎海洋生物资源的国家权益保障、创新药物的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修复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

 2009年12月17日,以张偲为首席科学家的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计划”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正式启动,该项目为创新药物和特色环保制品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他还创建了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分离鉴定了1000多个海洋生物化合物,发现了100多个新化合物,筛选出了70多个具有抗老年痴呆症、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菌或抗附着等生物活性化合物。

 张偲说,海洋微生物大约有2亿个种类,但可培养的还不到1%,可利用的更少。我国的海洋微生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从微生物到高科技再到大产业,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海洋里的水占了地球总水量的95%。海洋是一个真正广阔的天地,面积大,水很深,这里面有很多活需要干的。” 张偲说,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可能“九牛一毛”都没有。

 “现在我们国家在科技界一个很大的成就是‘上天’,但是‘下海’还是有很多活要干,包括海底空间站、深海钻探、海洋生物等,太多的活要我们去干,太多的难题要我们去解决。”张偲说。

 关注大湾区生态建设的科学家

 近年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和南海生态建设工程,他多次赴湾区海域和南沙群岛开展南海生态考察。他目前是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陆海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及生态安全调控机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南海典型海岛生态建设与生态物联网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南海环境变化”首席科学家,聚焦“大湾区与南海稳态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等核心科技问题,牵头负责大湾区和南海生态建设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与生态物联网建设示范工程。

 

 原文链接:https://gzdaily.dayoo.com/pc/html/2020-03/26/content_128634_689878.htm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gmlab.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