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广州海洋实验室在不同类型红树林储碳与碳排放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3-10-16    来源:科研规划部

      广州海洋实验室杨志峰团队在不同类型红树林储碳与碳排放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Multiple drivers for carbon stocks and flux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mangroves”为题发表在SCI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响因子:9.8)上,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广州海洋实验室欧阳晓光特聘研究员,合作单位包括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红树林能从空气中高效的捕获碳并在沉积物中埋藏百万年,然而由于缺少碳源汇不同组分的数据,目前红树林碳的归宿尚未很好的厘清。本研究通过野外实验调查了香港的海洋型红树林、自然的和恢复的河口型红树林的碳储量及不同界面的碳排放,揭示了水-气界面和土-气界面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图1),通过气体同位素技术明晰了不同类型红树林甲烷排放的路径(图2)。研究发现:(1)恢复的河口型红树林中沉积物碳储量最高,其次是自然的河口型红树林,海洋型红树林中沉积物碳储量最低(图3);(2)沉积物有机碳储量和无机碳储量分别占沉积物总碳储量的84.1-90.2%和9.8-15.9%;(3)恢复的河口型红树林和受养殖塘污水影响的自然河口型红树林中碳排放高于海洋型红树林;(4)恢复的河口型红树林中甲烷的产生主要来自于醋酸盐的发酵,而自然的河口型红树林和海洋型红树林中甲烷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碳酸盐的还原。研究结果表明,在养殖塘恢复的河口型红树林中高污染物负荷会促进甲烷的产生。本研究强调红树林中碳源汇需要通过纳入红树林的类型和当地条件进行更准确的预测。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广东省 自然资源厅“海洋六大产业”项目、“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合作研究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广州)人才队伍经费等资助。
论文全文:Ouyang,X.,Guo, F., Lee,S.Y. (2023) Multiple drivers for carbon stocks and flux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mangrove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906:167511. doi: 10.1016/j.scitotenv.2023.167511.



图1 不同类型红树林沉积物碳储量的组分与红树林碳排放的关键驱动因子

 
图2 二氧化碳和甲烷产生路径的气体同位素表征



图3不同类型红树林中沉积物碳储量随深度的变化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gmlab.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