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魏辅文院士撰文介绍中国在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脚步与方向

发布时间:2022-02-14    来源:科研规划部

      广州海洋实验室魏辅文研究团队撰文介绍中国在推进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努力与成果,文章以“Toward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otprint and direction in China“为题,在国际顶级期刊《创新》(The Innovation)发表,广州海洋实验室为第一单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中国实现了经济和城市化的高速增长,也面临着巨大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问题。在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后,中国政府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会上宣布了一项重大的政策创新,即建设“生态文明”。随后在2018年,“生态文明”又被写入宪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在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核心概念的指导下,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森林覆盖率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增加、国家公园保护地体系的建立、大熊猫等濒危动物的生存状态变好、生态保护红线和经济生态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成果。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 15)首次在中国举办。多国缔约方将共商达成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Post-2020 GBF),作为下一个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导。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全世界需要雄心勃勃的愿景、强大的政治意愿、SMART(具体、可衡量、雄心勃勃、现实和有时限)的目标和指标以及坚定的履行。借鉴传统道家哲学,中国科学家为 2020 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了一个新的 2050 愿景,名为“天人合一”( Unity of Nature and Man)。在这一愿景下,人与自然应被视为一体,而不是作为单独的实体,在采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时,应平等考虑两者的需求。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将生态文明确定为主题。生态文明旨在以整合方式解决多重环境问题,并推动新政策工具和实践方法的积极探索,其核心概念是生态保护红线。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红线政策的实施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灾害风险,体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优势。
      国际交流、共识与合作是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概念是各方观点和利益交流的强有力平台。中国愿意分享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经验努力,支持各国应对类似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挑战。随着CBD COP15开幕,拥有开放的胸襟、坚定的责任意识的中国,可以联合全球力量,走向一个更自然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将在中国云南昆明召开。图片来源:Wei F., 2022.
 
文章信息:
Wei F. (2021). Toward 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Footprint and direction in China. The Innovation 2(4), 100175.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gmlab.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