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广州海洋实验室研究揭示海陆联合探测中的一种长偏移距震相属性与成因机制

发布时间:2021-11-02    来源:科研规划部

    广州海洋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团队在粤港澳大湾区门户——珠江口海陆交互带区域的海陆联合地震探测中新发现了一组长偏移距震相,并对其进行了属性识别与成因机制分析,研究结果对推动海陆联合地震探测数据的深入挖掘,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在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地震研究快报》杂志上发表。
    海陆交互带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聚集地,也是板块构造变迁的重要过渡区域,利用海陆联合地震探测开展其地壳结构的透视成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震相的丰富程度对成像效果具有显著影响。目前对后续震相,特别是长偏移距后续震相的认识和应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本研究在珠江口海陆联合地震探测中新发现一组长偏移距未知震相,该震相具有传播距离远(偏移距约170-300 km)、视速度小(约5.85 km/s左右)、频率低(约4-7 Hz)的特点,与海陆联合地震探测中的常规震相明显不同。为提高对该震相认识,项目组综合信号分析、射线追踪及波形正演方法,将该长偏移距未知震相为地壳折射Pg震相在地表的二次反射震相(Pg2Pg);通过进一步的实测数据及模型试验分析,发现该长偏移距Pg2Pg震相产生和识别的主要构造和震源条件包括:(1)Pg2Pg震相地表反射处存在薄的低速沉积层;(2)气枪震源激发处如果存在向海倾斜沉积基底;(3)地下介质的拥有相对光滑的界面;(4)较低频率大容量气枪震源的连续激发。射线分布、检测板测试及实际应用结果表明,Pg2Pg震相由于射线多次穿越地壳内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陆侧上地壳的成像效果,为获取更加精细的海陆交互带地壳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785/022021085


图1 (b)、(d)、(g)和(i):只使用初至震相时的射线分布和检测板测试结果;(c)、(e)、(h)和(j):同时使用初至和Pg2Pg震相时的射线分布和检测板测试结果。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gmlab.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