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汕头南澳岛海域地震震源区地质结构及发震构造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布时间:2020-09-15    来源:科研规划部

 广州海洋实验室夏少红研究员团队通过在南澳岛海域开展主动源反射地震与海陆联合广角地震综合探测,详细刻画了1918年南澳7.5级大地震震源区的三维地壳结构,明确了海底发震断裂(滨海断裂带)的位置和形态特征,揭示了南澳岛海域地震活动区的深部发震构造组构关系,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上。
   广东省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相对活跃,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发生过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粤东南澳岛海域曾发生过两次破坏性地震,分别为1600年的7.0级和1918年的7.5级大地震,目前地震活动仍然很强烈。但对这些历史强震区的深部地质结构和发震构造的研究和认识还极为薄弱,对海底发震断裂的位置和形态特征也缺乏系统调查。
   该研究使用新采集的海洋主动源反射地震和海陆联合广角地震数据,对1918年南澳地震(M7.5)震源区的海底断裂构造和三维地壳结构开展了综合成像,厘定了NEE走向的滨海断裂带和NW走向的黄冈水断裂在海底的发育位置和属性特征,确定了滨海断裂带作为海陆交互带重要的边界断裂带并造就了沉积基底大规模的垂直错断。三维地壳结构显示南澳岛海域地壳非均质性强烈,尤其是上地壳包含诸多高、低速异常体,反映了复杂的断裂交叉构造所导致的上地壳破碎特性;目前的震群型微震活动主要发生在中地壳低速体(LVZ)或其附近的高-低速过渡区,反映出该低速体作为壳内构造薄弱带,为该海域震群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构造条件。成像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中地壳低速体、滨海断裂带与黄冈水断裂的交汇构造以及沿断裂带的高速侵入体交汇融合并形成了局部应力集结带,是该地区主要的发震构造耦合体,强烈影响并控制了该海域板内地震活动的发生。


 

图1 南澳岛海域地震探测测线分布


 

图2 反射地震及广角地震联合成像结果指示地震主要发生于中地壳低速带与断裂交接构造部位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920120300145?via%3Dihub


 


附件下载:

Copyright 199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版权所有  粤ICP备19120424号
主办 :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地址 : 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资讯科技园海滨路1119号  邮编:511458
电话 : 020-39392776(综合部)    传真:020-31953007    Email : support@gmlab.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